3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在為期4天的年會中,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中外嘉賓圍繞「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這一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當天下午,中國能建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工程)在論壇首次舉辦的「發布時刻」上,以「攜手亞洲,共築綠色能源未來」為題,向與會嘉賓全面推介了該公司推動能源變革的創新與實踐。
亞洲是世界能源消費增長的核心區域,既承載着推動經濟發展的重任,也在綠色發展的理念、思維模式、政策導向、資金投入、創新驅動等方面引領能源綠色轉型,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電工程始終以國家隊的擔當,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不斷探索未知、突破極限,構築綠色低碳未來,與亞洲夥伴共謀能源變革之路。
科技創新驅動全產業鏈升級
一組傘鼓風放飛,梯度組合裝置在3000米高空捕捉到的風能,轉化為綠色電能,送往千家萬戶。這看似科幻的場景,正在變成現實。
中電工程承擔了國家重點專項課題「傘梯組合型高空風能發電關鍵技術研究」,自主攻克高空風資源觀測與評估、地面設備的連接和傳動方式及布置、傘組空中姿態實時控制等核心技術,形成了工程化的觀測、評估、風功率預測、設備選型、系統優化布置一體化解決方案,填補高空風資源利用空白。
中電工程投資建設的安徽績溪全球首座高空風能發電科技示範項目——安徽績溪高空風能發電新技術示範項目,成為我國首個可併網的兆瓦級高空風能發電示範項目。高空風能發電技術,未來將解鎖高空風力的無限潛能。
大漠戈壁,河西走廊,中電工程首創的五邊形巨蜥式定日鏡,大開口槽式集熱器,大容量電壓等級電極式熔鹽加熱器、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定日鏡等核心裝備,在這裏各司其職。太陽能高效轉化,穩定輸出。
2024年1月23日,國內在建單機規模最大的塔式光熱項目——阿克塞匯東新能源光熱+光伏試點項目11960面定日鏡安裝完成。項目設計年均發電量將達17億千瓦時。
中電工程參與光熱領域IEC國際標準、國家級、行業級標準共20餘項。參與的全球最大在建光熱電站—迪拜DEWA 四期700兆瓦項目,具備世界最大單體熔鹽用量和世界最大商業運營槽式開口技術等多項世界之最。
當地時間2022年4月18日,巴基斯坦卡拉奇K3機組通過臨時驗收,標誌着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走出去」第一站——「華龍一號」海外示範工程全面建成。
從二代三代到四代核電設計技術領域,中電工程參與了中國90%以上已投運核電機組常規島及其BOP設計任務和所有出口核電設計任務。在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中承擔包層系統、中央安全系統等多項設計、製造任務;在國際聚變材料輻照設施—示範中子源(IFMIF-DONES)項目中主導鋰迴路設計、加速器研究等方向;開展歐洲聚變示範反應堆(DEMO)預概念設計。
中電工程正通過系統整合設計諮詢、裝備製造、工程實施全產業鏈優勢,為人類終極能源商業化應用不懈探索。
銀線穿天山,跨長江,用西北的風光,點亮華東璀璨的夜空。2019年,中電工程參與設計的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運,創造了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等四項世界紀錄。
作為我國輸變電設計的發源地,中電工程參與了所有已建成特高壓直流的規劃及勘察設計工作,還開展了多種特高壓直流設備研發,具備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建設遠距離電力傳輸的「超級高速通道」,中電工程擁有絕對硬實力。
中電工程在百萬千瓦級火電、百萬千瓦級核電、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和百萬伏特高壓輸電「四個百萬」方面擁有的核心技術和業績優勢。近三年,簽約海外項目近2000項,涉及風、光、水、火、核、生物質等各種能源的源網荷儲各側。
2024年4月9日,綠色能源的「超級電池」橫空出世,中電工程「投研建營數」一體化建設的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項目一次併網成功,創造了單機功率、儲能規模、轉換效率3項世界紀錄,以及6個行業示範、數十項國際首創、全球首次突破,樹立了「能建樣板」,是中電工程自主研發的大容量非補燃高壓熱水儲熱中溫絕熱壓縮技術的成功實踐。同年5月,中國能建新型儲能原創技術策源地順利入選國資委第二批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布局。
中電工程發起成立的中英(廣東)CCUS中心,全面參與CCUS技術項目的建設全過程,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擁有化學吸收法、吸附法、膜法等多種碳捕集技術的企業,今年已是成立的第12年。
中電工程研發了大面積高效電極製備技術和高導電耐蝕金屬雙極板,開發了百千瓦級CO₂還原電堆關鍵裝備,建立了工業氣源CO₂捕集與還原制合成氣技術及完整工藝包,建成了國內外首台套百噸級/年CO₂捕集與還原制合成氣一體化示範裝置與系統,並實現了高效穩定運行。
中電工程承攬的黑龍江二氧化碳捕集與合成汽油中試示範項目,成為國內首個利用等離激元效應催化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合成汽油的中試項目。CCUS技術,從最早參與國際合作,到市場化建設,中電工程推動構建碳捕集與利用的「綠色閉環」。
新型產業開拓綠色增長極
中電工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優化構建以市場為導向、價值創造為目標的科技創新體系,組建六大研究院、五大科創中心,圍繞「雙碳」系統解決方案和儲能、氫能,突破了一批前瞻性、戰略性和應用型技術。擁有國內外專利7000餘項,目前承擔國家科研項目10項,擁有國家、省部級研發平台39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1項。
中電工程發揮規劃諮詢智庫優勢,布局產業前端市場。2023年8月,能源領域首部從關鍵技術措施、典型實施案例及市場運行機制等方面提出系統解決方案的專著《碳達峰碳中和能源系統解決方案》,由中電工程編撰完成,由中國電力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中電工程深入推進「雙碳」高端諮詢研究,成立中和院、海洋院、數信院等六大研究院,發表《碳達峰碳中和能源系統解決方案》《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等多部專着,研究提出了中國各區域的「雙碳」實施路徑,先後承攬了22項省級、近100項市區、園區級碳達峰研究,完成了《74國別海外電力發展報告》。
發布上線了全球新能源智選解決方案平台。實現國別資源選址、項目可行性研究及財務模型分析的智能化一鍵生成,重構新能源投資決策鏈,助力全球新能源投資模式數字化轉型。
依託能源領域一體化的專業優勢,中電工程突出集成能力,拓展能源融合新產業。
光伏板下,咖啡樹茁壯成長。2024年11月,中國首批光伏咖啡「顧洱咖啡」面世。咖啡是由中電工程投資建設、雲南院參股投資並總承包建設的首個「咖光互補」項目——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那丙田160兆瓦光伏項目咖啡園出產。
中電工程主動布局「能源+生態」「能源+產業」等領域,打造融合發展新經濟。建設的雲南普洱茶光互補項目、咖光互補項目,實現了生態農業與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
2023年12月7日,中電工程總承包的廣東陽江青洲一、二海上風電場項目首批風機順利併網發電。場址水深範圍35米至43米,標誌着我國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技術日臻成熟。
中電工程投資建設海上能源科技創新產業園,構建「研發—測試—示範」全鏈條驗證體系,加強海上風光同場,海上風電+制氫、儲能、波浪能、潮流能,風漁融合以及海上能源島的融合技術創新,一體化開發利用保護海洋,推動海洋能源業務集群化發展。首創的「泥—浮式」風電核心技術,突破的薄膜腔漂浮式光伏技術等,也為構建萬億級海洋能源產業集群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中電工程承攬的張北風光儲輸示範工程,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提供了清潔可靠的綠色電力保障。承攬的長沙黃花機場T3航站樓項目高比例應用地源熱泵、分布式光伏供能,實現機場航站樓的近零排放。
中電工程推動創新「三綠」一體化,助力打造低碳模式。綠色電力將優化能源多元化布局,推動能源本地自平衡和跨區配置更加協同高效。綠色算力,進一步推動能源生產消費協同轉型。綠色燃料,有助於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塑造能源+產業發展新動能。
中電工程投資建設廣西崇左一體化綜合能源基地項目,參與設計建設一批國家「沙戈荒」「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千萬千瓦級大基地大通道項目。聯合國家信息中心發布了《大型算力集群綠色低碳源網荷儲一體化解決方案》。首次提出數字網和電力網融合發展,應用於甘肅慶陽「東數西算」智慧零碳大數據產業園示範項目、寧夏中衛「東數西算」樞紐源網荷儲智慧零碳數據中心項目等多個國家算力節點。重點在東三省、內蒙古、新疆、甘肅進行項目布局,先後投資布局了超百萬噸/年的氫氨醇油項目。
黑龍江雙鴨山項目就是典型工程之一,2024年10月14日,由中電工程投建營的全球首個十萬噸級風光氫融合生物質綠色航油示範項目——雙鴨山綠色甲醇與綠色航油示範基地一期工程開工建設。工程規劃一期建設年產20萬噸綠色甲醇,10萬噸航煤項目。通過基於「電—氫—碳」協同的新能源基地開發新模式,打造風光農林草牧漁同場互濟範式,形成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中電氫燃方案」,構建「能源+」循環經濟全產業鏈。
75年來,中電工程見證了中國電力行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再到追趕超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電工程圍繞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全面推動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數字智慧、共享融合轉型,着力突破一批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合作,推動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為亞洲的綠色雄心轉化為全球的零碳未來提供「能建樣本」、貢獻智慧力量。
【發布】大公文匯國際傳播中心
【來源】CPECC
【編輯】劉暢
【初審】田欣妍
【終審】鍾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