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凉山5月21日电 题:四川大凉山:彝族娃娃跟着“AI老师”学普通话
作者 王鹏
“那比(彝语),鼻子。”“鼻子!”“鸟么(彝语),眉毛。”“眉毛!”五月中旬,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姐把哪打村幼教点内,一群五六岁的彝族娃娃坐在电脑前,正跟着“AI老师”学说普通话,琅琅的跟读声在村子里回荡。
这位电脑里的“AI老师”,是凉山州彝族娃娃们学习普通话的“良师益友”。2018年5月,为了解决凉山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程度低的问题,中国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当地启动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2724个村级幼教点内的11.28万名幼儿学起了普通话。
“我们在昭觉县调研时发现,由于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短缺、老师流动性大,一些老师的发音也并不标准,普通话教学面临很大困难。”“AI老师智慧教育”团队负责人刘硕告诉记者,为更高效帮助孩子们学习普通话,该团队研发出了彝汉双语的“AI老师智慧教育系统”。
记者在姐把哪打村幼教点内看到,该系统融合了大量当地常用词汇,包括称谓、动物、植物、彝族美食、彝族服饰、礼貌用语等,将常用词汇以“图片+彝汉双语发音”的模式进行展示,简洁易懂,一目了然。
该团队技术负责人彭守业告诉记者,针对昭觉县的实际需求,“我们为当地孩子量身定制了智能系统,深度融合了语音识别、语音测评等技术,不仅能实时对发音进行智能评测和纠正,还能提供拼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教学。”
“洗手,请跟读。”“洗手。”幼教点内,5岁的吉能小飞在老师罗英的引导下,正跟随“AI老师”练习发音。对着麦克风发音后,电脑画面中出现了一只小猴子,立刻给出了评分――“95分,继续加油哦!”吉能小飞盯着小猴子,开心地笑了起来。
“AI老师的教学更有趣味性,能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普通话。”罗英说,“AI老师”的普通话发音更标准,彝汉双语保证了孩子们快速接受,也能迅速给孩子们反馈。
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学前学普工作组办公室主任黄静告诉记者,“AI老师”项目只是凉山州“学前学习普通话”行动中“科技助力”的一部分,目前凉山州“学前学普”信息管理平台和“学前学普”手机APP已建成并上线试运行。
“每位幼教点老师的手机中,都安装了手机APP。”黄静说,目前该系统针对凉山州幼儿基础信息的录入工作已基本完成,老师能利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出勤打卡、管理班级、收发信息,并可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和APP进行网上学习和在线培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