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近年来,德兴市坚持“因地制宜、满足需求、强化保障、有序推进”的工作理论,以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标准化为目标,不断夯实城乡文化设施基础;以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地挖掘城乡各地区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不同文化亮点,分类指导,梯级推进,有力地促进了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科学性;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建设投入长效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强化保障,设施建设夯实基础,优质服务惠及群众”的公共文化发展之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新格局。
据了解,近年来,德兴市先后在城区建成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城乡科技规划馆、文广新办公大楼、德兴市图书馆和文化馆新大楼、江西矿冶博物馆、德兴市艺术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大型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馆。尤其是江西矿冶博物馆,占地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布展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成为江西省十大主题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
每个乡镇街道都建有文化站,面积都在300平方米以上,且全部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每个文化站阅览室配备了电脑、阅览架、期刊架、2000册以上图书,并有电子阅览功能。教育培训室配备了电子琴、二胡、笛子、锣鼓等音乐教学器材。多功能厅配备了投影机、点歌系统和各类艺术培训设施和室内健身器材。
在村和社区,按照各村(社区)设施条件、服务辐射范围、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进行示范先行、标准分类、梯级推进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市128个村居按一类点16个、二类点48个、三类点64个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按照梯次跟进的方式,力争在2019年前全部实现一类建设点标准,2020年前全面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
同时,以“村史馆”建设为着力点,深入挖掘“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品”地方特色文化。着力推进以市文化馆、图书馆为文化服务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此外,德兴市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不断丰富公共文化的供给内容,以对接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德兴市成立“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在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成立了送电影小分队、送图书小分队、艺术辅导小分队、文艺演出小分队等,参与的人员有专业文艺工作者,还有文化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和各类协会会员,总人数超过200人。他们入农村、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借助村委会、广场、学校等现有条件,为群众送去喜闻乐见的科普、教育、生活等节目,丰富视听享受,为农民送去增收的“文化庄稼”。
德兴市先后举办了旅游美食文化节、民俗文化进社区、幸福德兴日、江西(德兴)声乐艺术节、国医日和珠宝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连续举办谷雨诗会28年;连续举办元宵猜灯谜19年;送春联下乡,也连续送了26年,这些已成为广大文字爱好者和群众熟悉而认可的常态文化活动。
依托市艺术中心一流的设施条件,先后筹办了“走进高铁时代”、“健康德兴,魅力山城”、“喜迎十九大”等大型主题晚会,年均开展市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超过5场次;在景区设点,积极筹备“百姓大舞台”的文化旅游项目,让地方文化、百姓才艺有了充分宣传展示平台。创新戏剧展演形式,设立“戏剧展演周”,让普通群众在艺术中心享受艺术大餐;并安排了“新片广场展演周”、“爱国主义教育片放映主题周”等特色放映活动;谋划每年一次的广场舞大赛,满足了群众更高层次的演出、欣赏等精神需求。
花桥镇的农民艺术节、新营街道的端午龙舟赛、银城街道的龙灯表演、绕二的庙会和红色文化展示活动、黄柏乡的农民艺术团进村巡演、新岗山镇的红歌会、龙头山乡的农民管弦乐队、香屯街道的农民文艺汇演等这些特色文化在德兴都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在德兴市城区,各乡镇、街道、村居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德兴市委书记刘瑞英说。
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有村(社区)文体广场101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88个;全市共建有农家书屋106家, 总面积2160平米,总藏书量16.6万册。目前,全市从事文化工作人员达到120余人,文化志愿者50余人,其中各类文化类协会6个,会员400多人,各村(社区)都成立了人数不等的文艺队伍。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基本民生,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德兴在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做好“文化惠民”的同时,向“文化悦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