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这样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2024-09-16 12:13:02
初秋时节,沃野千里的长春大地。在长春市九台区高标准农田沐石河街道项目区内,大型机械在农田里穿梭作业,经过一个夏天的紧张施工,昔日不规则的“烧饼田”变成配套完善的沃土良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打响黑土地“保卫战”。
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长春市拥有黑土地耕地面积253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5.87%,粮食单产、总产和调出量一直位于中国大中城市前列,粮食产量达到240亿斤阶段水平。为了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近年来长春市将资金、政策、人才向黑土地聚集,实施黑土地保护试点、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土地轮作等项目“藏粮于技”。目前,长春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6g/kg,在吉林省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
实施保护性耕作1057万亩,建设119.1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616万亩取土测土配方施肥……掀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绿色发展新篇章,2021年长春市研制新机具、推出新技术、探索新模式,稳定和提升黑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1057万亩大田“盖棉被”
“保卫战”注定也是一场“持久战”。走进长春市农安县开安镇的庄稼地,铁有农机合作社的6000多亩玉米挺直了“腰杆”。更让合作社负责人倪勇引以为豪的,就是脚下肥沃的黑土。秸秆变废为宝,给土壤做“被子”,让合作社的土地更有劲,倪勇说:“这项技术蓄水保墒效果明显,平均增产5%以上。”
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措施之一。2011年,长春市将其列入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新技术,从最初的30万亩,到今年实施的1057万亩,快速增长的背后得益于长春10余年来的强力推进。
以保护性耕作为依托,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今年,长春市结合实际,明确耕作地块、补贴标准、验收流程,深入探索适合不同区域、土壤条件、机械水平和气候特点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效应。春耕期间,全市4489个作业服务组织参与推广,出动免耕播种机械9100台。
15400份土样看方“减肥”
治理水土流失,强化污染阻控。长春市推广小流域治理、测土配方施肥、应用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模式,提升黑土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按照《长春市2021年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各县(市)区承担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全年计划完成15400个土样的采集、化验、分析、配方制定、施肥卡发放和入户指导,为农户提供肥料施用的最佳比例和用量数据。
打赢黑土地“保卫战”,既需耕作方式的改进,更要科技力量的支撑。长春市将在各县(市)区建立起35个百亩以上化肥减量连片示范区,加强了绿色防控推广,积极开展玉米螟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水稻稻瘟病飞防作业。采取以旧换新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户捡拾废旧地膜,并依托废旧物资收购站,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确保全市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化肥减量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黑土地形成要日积月累,黑土地保护非朝夕之功。一项项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有效实践正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春底气十足立下端稳中国饭碗的“军令状”。
41万亩列入东北黑土地保护项目
探索保护模式,推进试点先行。今年,长春市6个县(市)被纳入《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施范围,实施项目任务41万亩。通过抓典型、树标杆、重示范,以点带面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
任何一项重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2015年~2017年,榆树、农安、公主岭实施第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各地每年实施面积10万亩,并利用试点召集当地农民推广学习。为黑土地搭配“营养餐”,给黑土地“加油”,让黑土地“歇口气”……按照同一地块连续实施3年的原则,黑土地保护成效显著提升。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