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是全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是国家层面创新发展的产物,设立之初就自带创新基因。国务院给江北新区的战略定位为建设成为“三区一平台”,即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新区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53万。自2015年6月成立,历时近4年的发展,新区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新区直管区GDP增速达到了13.1%,高于南京市5.1个百分点,约是全国增速的两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6亿,同比增长了25.7%。直管区386平方公里,土地约占全市的6%,创造出全市20%左右的产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江苏省和南京市第一方阵。国家之所以批复设立江北新区,正是因为江北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无限潜力。
区位条件优越。新区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处,东承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西联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黄金水道和京沪高铁在此交汇,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1小时可通达南京都市圈各城市,2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周边200公里半径内有25个城市、近2亿人的巨大消费市场。与南京主城之间已建成11条过江通道,未来长江南京段过江通道总数将达到24条,江南江北实现无缝对接。
生态禀赋独特。新区自然环境优美,区内拥有120平方公里的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拥有长江岸线94公里,已建成16公里滨江风光带和42公里滁河风光带。珍珠泉、佛手湖、金牛湖和惠济寺、求雨山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构成新区“江、山、泉、城”融为一体的优美画卷,为产业发展、人才创业创造了宜人的环境。
创新氛围浓厚。新区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10万人,现有科研机构上百家;去年高企实现303家,净增238家;成立新型研发机构22家,全市108家,新区直管区22家,占到全市1/5。特别是近年来,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研究中心、美国劳伦斯伯克利“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等国际顶级创新平台先后落户江北,新区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产业基础扎实。当前,江北新区进一步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金融等新兴领域,明确了“两城一中心”的产业定位,即打造中国的“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企业落户发展。芯片之城方面,以台积电等龙头项目为支撑,以新思、紫光展锐、晶门科技等顶尖芯片设计企业为引领,打造全球智能设计中心,目前已集聚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250余家,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全部环节。基因之城方面,以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为契机,成功引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瑞典医疗健康发展中心、伦敦国王学院、南京鼓楼医院等一批国内外高端医疗健康服务资源,落户大健康产业链企业800余家,引进了60多台世界最先进的基因检测设备,年测序能力达50万人次,是全亚洲最大的基因测序基地。新金融中心方面,已集聚注册资本120亿元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供销金融等130余家新金融机构,华泰证券产业基金、盈科资本投资基金等80余支基金,基金认缴规模近3000亿元。
营商环境优良。近年来,江北新区积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欢迎世界各地创新型企业、人才来新区投资兴业。在创新创业方面,除了享受市委一号文件所有政策以外,在已出台的创新创业“十条政策”基础上,出台了建设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先导区行动计划、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十条政策”等扶持政策。设立了20亿元江北新区发展基金、20亿元服贸基金、20亿元通航基金、18亿元健康产业基金、1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等一系列引导基金,支持符合新区产业发展定位的优势产业、企业发展。在政务服务方面,以“放管服”改革为统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不见面审批”,率先实现“2330”目标(即企业2个工作日注册开业、3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30个工作日取得一般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加大自贸区经验复制集成,全力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申报建设,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加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江北新区作为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域,是站在风口上的机遇之区。在南京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明确提出实施江南江北“双主城”战略,即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江北新区的建设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已经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蕴藏着无限商机,发展潜力巨大。